教师寒假读书心得

时间:2024-02-04 13:01:45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寒假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1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行为,但是与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因此,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答案。我们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2

今天我们读了一篇名叫《南极的除夕》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南极考察队仅用五天时间建好了一座长29米,宽6。2米,高1。3米的码头;他们只用了十多天时间,就把5000多吨建材物资从船上运到长安城;用罐头盒把建站基地渗进的水一桶一桶的排除了。最后,南极长城站成功的在考察队员们的手上建好了。

读完文章,我被那队南极洲考察队深深地震撼了,被那爱国情怀所感动。南极洲考察队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南极长城站,可最令我敬佩的是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是什么让他们能这么团结顽强呢?是他们穿的暖和?是他们知道这样做能很快的做好,能早点去休息?都不是就算他们穿上一件棉袄,去做长时间的`室外工作,他们也会这么顽强。这其实就是因为为了开发南极的共同理想。使他们团结的像一个人一样。你也许认为这个不太好理解,其实,说穿了我们生活中也有这些例子。班级中要出黑板报,大家为了出好黑板报这一个目标,挤出时间,团结的把黑板报出好;几个同学要去戏剧表演,他们为了表演好这个目标,努力的排练着节目。再小点,打扫卫生时,我们不也是为了搞好卫生这个目标而努力打扫吗?这样例子数不胜数,我们在为了同一个目标时,激发出来要把这件事做好的精神,不就是我们团结时做好每一件事的动力吗?

《南极的除夕》鼓励着我,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国争光。我要更努力成为有用之才,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爱祖国,从我做起!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3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二、宁小燕:永远的遗产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

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毁灭,当真诚被欺骗,当高洁死亡,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读李镇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三、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 ……此处隐藏10585个字……,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们的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诱发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14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还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我们常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本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

(2)你知道什么与本题有关的问题吗?如想出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

(3)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在教学中,我们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

通过解题回顾,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解题完毕后向学生发问:

(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能说出你解题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吗?

(2)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得出结果?

(3)能否用这一结果或方法迁移到别的问题上去?

(4)能否把结果或方法加以推广?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对错误的解法作思考,不仅仅是为了找到改正的依据,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

其一,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导致正确思路的出现;

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三,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竭尽全力,寻找漏洞,构造反例,调整策略,即学生必须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因而其过程本身是独立性很强的思考活动。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15

手捧着《教师的挑战》一书细细读来,让我对21世纪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合作学习意识。

该书开篇就从“学习共同体”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入手,详细阐述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及应实现的预期效果。所谓创造“学习共同体”教学,就是将教师的“教”有效地转换成学生的“学”;将课堂变成“学习的场所”;将课堂模式转变为“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项目型课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角色应从单向的知识传递者转变成触发学生思维的引领者以及与学生充分交流沟通的分享者。传统课堂大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除了回答问题几乎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课堂革命带来的是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发表自己的主张观点,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间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完善人格,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教书和育人。书中反复指出,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每一个儿童与教师一道奏响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可见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转变教师角色,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教师应彻底转变自己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应该高高在上,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就可以驾驭课堂、操纵学生。相反,教师的角色应是和善的亲近的学习领路人,课堂上听到更多的如果是学生的声音,而且是正向的积极的富有想象力和启发性的声音,那么这将是一堂成功的课题。在我的语文课上,我曾经是那个因为害怕失去话语权从而不能有效控制课堂局面的谨小慎微的老师。很多学生闪光的想法都被瞬间扼杀,久而久之学生们不再愿意开口,甚至连思考能力也开始减弱,沉闷的课堂让时间过得更慢。后来,我开始寻找问题的出处。通过回忆曾经参与过的先进国家如韩国和美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幡然醒悟:原来一节好课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完成。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调整授课形式,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鼓励发言甚至是错误的说法。慢慢的,课堂活跃了起来,学生们不时冒出的或精辟或出乎意料的回答常常让我对这些年仅十几岁的孩子们刮目相看。教师要像采撷珠宝一样珍视每一个记录学生成长的发言。

三、蹲下来,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如何能更有效地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之中始终是困扰年轻教师。我尝试着从一个动作开始做起,蹲下来。由于法国班的学生年龄偏小,“蹲”这个举动能拉近师生距离。蹲下来纠正发音,蹲下来指导书写错误的汉字,甚至蹲下来跟他们游戏……教师建立于学生相互倾听双向沟通的第一个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走进他们的内心。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沟通方式才是有效的,才是稳固的。教师要敞开胸怀接纳每个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国际部任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小班型授课,因此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儿。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蹲下来,让师生的心贴的更近;蹲下来,将自己的视线放得跟孩子们一样平,看到的注定会是不一样的风景。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师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我们都能蹲下来,用自己的倾听和包容走进每一位学生!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