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1-12 23:36:25
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七篇

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找最大公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约分打下基础。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出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别找12、18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采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公因数的方法,能准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

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为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学生对因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法与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而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归纳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很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新知。(导入这一环节准备用时3分钟)

1、师:同学们,我们已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如果老师现在给你一个数,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数吗?

生回答师板出12的因数:1、2、3、4、6、12

2、师:你们真棒!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很快写出18的全部因数吗?

生独立写并汇报18的因数:1、2、3、6、9、18。

3、师:那么准,那你们看看它们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相同的因数有几个?

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1、2、3、6。

师:像这样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是12和18的公因数。此时师板书出集合图形。

4、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应该填什么数?

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

生汇报:中间所填的数应该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在这些公因数里面,哪个数最大?生:6最大。

6:师:对,6在这两个数的公因数里面是最大的,那么我们就说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师板书课题:找最大公因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且能很快地找出来。同时这也就突破了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这一层次的设计我准备用时12分钟。

(二)、尝试练习,合作探究

书45页练一练中的1、2两题:

(1)利用因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45页,独立完成第1小题。

8的因数有:1、2、4、8。

16的因数有: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有: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师引导学生观察: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随着老师的问题提出来就独立的思考观察,然后在小组内自行解决。

(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并在小组内得到发展,对后进生来说也是一个促进。)

生汇报:8是16的因数,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然后师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小结;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及时出一些这方面的题练习,如:4和12,28和7,54和8

(2)利用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第二题。

生汇报5的因数有:1、5。

7的因数有: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师同上一样引导学生独立观察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5和7是质数,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引导生小结: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他们的公因数只有1。

练习:4和5,11和7,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数?

生:列举法,用因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我们在做题时要观察给出的数字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在讲解找最大公因数时,不仅要告诉学生具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单独的内容联系起来,给出学生统一的解题步骤,这样学生才有章可循。)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也准备用时15分钟。

(三)、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完成书第46页的3、4、5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要特别的指导点拨。

巩固练习准备用时8分钟。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

用2分种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我仅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这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果,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相结合。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75至78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第九册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 ……此处隐藏8353个字……p>本课时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着通过实例让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然后再借助集合图,说明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三、巩固应用

1、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3、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第三册教材第二单元第10~11页内容。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具有数数技能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应切实学好。教材创设数松果的现实情境,通过轻松的、自然地情景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探索、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教材设计的5 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丰富多彩,既有学生喜欢的游戏,也有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解决。

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的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形象与逐步归纳相结合来组织教学。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较熟悉。

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感知口诀的基本特征。

2、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灵活运用5的乘法口诀。

3、体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乘法算式,感受学习乘法口诀的好处。

4、在经历编、记、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本班学生对乘法口诀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但由于5的乘法口诀是编制口诀的第一课时,还应当做新授课。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难点是: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有效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无论是教师的积极引导,还是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生动呈现,在教学中我都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教学情景,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知识,并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

《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