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与地坛的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我与地坛的语文教案1一、关于作者的介绍
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等。
二、《我与地坛》在史铁生创作历程上的意义
到了《我与地坛》(1991),作者决心来一次自我解构,即对过去十年写作在内容、思想、形式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解剖,为写下去(活下去)寻找理由。这篇自传散文体小说,首先将他在几篇小说中用来凝造荒原气氛的那座废弃古园,还原为北京市他家附近的地坛公园。从他对公园的景色和人物的描写中都能找到那些小说的影子。这是解构迷宫的第一步。此外,他试图颠覆自己的思想:“谁又能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这种颠覆使他找到一个肯定“差别”的解构主义答案:“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这个发现为创作带来生机。在写作行为方面,他用自我对话的方式解开对写作的潜在欲望,以“你”和“我”的答问过程剥开作者灵魂的外壳,露出一直藏在内里的核心:写作作为生存方式同时是罪孽和福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悟。
3.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4、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炼关键句。
5、德育渗透目标:对生命的再认识
6.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难点:本文传达作者怎样复杂的感受。
解决办法:反复诵读,文章。
7.学生活动设计:快速阅读、精读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充分讨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难得的,值得人们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陨砭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二、明确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怎样概括、理解?
[讨论明确]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第二个阶段中,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超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有怎样的命运和活法。
2.[提问]重读第一节,找出关键句及行文线索并各包含怎样的深意。
[明确]“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影子。”
——作者无意中来到地坛公园,感悟到自己心里与这荒园产生了神秘契合。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给他的一个事实”。
——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行文线索:地坛里铁生呆想一初到地坛公园一几乎天天来此一在这里度过了各个季节。
[提问]第二节重点写的是什么?
[明确]重点写母亲给了作者生存的启发。
[提问]第二节行文线索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先写到他的母亲,进而将个人的问题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结尾写出了自我的三种不同标志。
[提问]关键句是哪些?怎样理解?
“可她又确信了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没有一条路走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准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母亲在这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命运。
“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
——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承受命运的重压。
“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不幸的命运已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你还能有自己的救赎之路吗?从而自然地引出问题的关键: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清清楚楚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史铁生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个人对苦难的承受已不是偏狭的绝望,而呈现对人类的整体存在的担当。
五、总结
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而又内蕴着一种实在的激情。所以成其为艰难的是真正完全地投入到那生命本身的舞蹈,而这一点唯独还需经过真正的苦难才能做到。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更深地体会到史铁生写《我与地坛》所体现的个人心境的痛切之处以及他对自我所执的真正超越。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加深理解。
我与地坛的语文教案2【教材内容】
《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此处隐藏18149个字……的人——史铁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我与地坛》
二、整体感知,筛选主要信息。
1.文章中哪一句话贯串全文?
明确:第二部分第一自然段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承上)(启下)
三、局部挖掘,体会议论句的价值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1.提问:文中几次写地坛?请找出来并朗读。
明确:三处(景物描写)
第三自然段“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第五自然段“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
第七自然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蕴帖而微苦的味道。”
2.在几处地坛中体现出地坛的什么特点,地坛有何价值?
明确:A..荒凉的建筑,茂盛的植物B..小动物的动态,草木生长
C..园子形体在改变,精神不变,生命树常青
地坛启发了史铁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史铁生双腿残废,精神不衰败。两者相通。
3、地坛给了史铁生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生,无需辩论。死,顺其自然。地坛回答了他“该不该死,为什么要出生”两个问题,可以说,地坛让作者看透了生死。
『方法点拨』找议论句,地坛给作者的启发,实质上就是地坛本身所蕴含着的精神价值,这些精神价值影响了作者的思想,使得他考虑事情,看待生活也受到地坛精神的影响。而议论性的句子正是作者思想观点的体现,是作者受地坛影响之后得出来的结论。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相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该不该死?
为什么出生?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怎样活着?
议论句:“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4、那么史铁生的第三个问题是谁回答了他呢?
明确:母亲。(由这个问题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母亲的形象美
1、找出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
明确:第2、3、8自然段
2、这三个段落中母亲的形象怎样体现?
第二自然段:“知道……知道……知道……知道……知道……只是不知道……”,直接回忆了母亲当年的心理。
第三自然段:“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那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无法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呢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第三自然段:“我”上地坛母亲“无言地准备”、“目送”——理解
第四自然段:“我”在地坛母亲“担忧”、“找”——悲苦、坚忍、关爱
母亲形象:母亲的善解人意、疼爱、理解、宽容、毫无抱怨的爱……(答案供参考)
3、寻找课文中间接描写母亲的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塑造了母亲怎样的形象?明确:对比描写:儿子对母亲的行为:“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
可以说,作者当时对母亲是不理解的,这更反衬出母亲的坚忍、宽容、无私的爱。
4、总结母亲形象
明确:聪慧、坚忍、苦难、伟大、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对儿子无私的毫不张扬的爱……(仅供参考)
5、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不张扬的,那么这篇文章是不是只是为了赞美母爱呢?
明确:不是,母爱是文章的一个方面,而文章最重要的是母亲对我的启示。
『方法点拨』寻找文章中的议论句,在母亲去世之后,作者所感悟到的不仅仅是母亲的爱,更是母亲的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如第六自然段,“母亲的苦难和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第九自然段,“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里愈加鲜明深刻。”
6、那么母亲对作者到底有什么启示,对他的成长有何价值?
明确:母亲教会了我怎样活着,教会了我面对挫折的正确人生态度。
『方法点拨』寻找议论句,第六自然段: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第九自然段: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里愈加鲜明深刻。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是母亲的苦难和母亲在苦难中的坚韧给了作者最深刻的印象,深深地影响着作者。母亲对待生活,对待苦难的态度启示作者走出困境,重塑自我。
四.总结全文
提问:地坛、母亲和我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地坛和母亲有什么本质上的联系?
明确:三者联系:地坛、母亲伴随着我精神的成长。
本质上的联系:默默无言却昭示着生命的意义
『方法点拨』寻找议论句,第10自然段末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本质上的联系可以结合母亲和地坛两者的精神价值来回答。
五、比较鉴赏
讨论:文章以“我与地坛”为题好不好?可不可以改为“我与母亲”、“地坛我母亲”?
明确:a.文中写的是地坛和与地坛有关的几组人物。
b.母亲和地坛的内涵相通,某种意义上,地坛也是我的母亲,母亲与地坛都给了我生活的启发。
(答案是开放性的,可以从文章的题材、风格、语言、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来考虑。)
六、拓展延伸
播放《泰坦尼克号》Jack和Rose生死离别的电影片断。
教师总结:生命是脆弱的,一座冰山就可能毁灭成千人的生命,但生命也是坚强的,在冰冷的大海里,Rose凭着对生命的珍爱,凭着坚强的意志,活了下来。与他们的死别相比,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又是那么的渺小,与史铁生在风华正茂时失去双腿相比,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又怎么不能克服呢?生命是可贵的,生命过程中的挫折、苦难也是无法避免的,而我们。要直面挫折,绝不回避;珍视生命,勇不放弃!以此与全体同学共勉!
七、作业布置
课后观看教育片《懂你,母亲》,写一篇评论。